沉醉 朱家角其他

  许是在北方呆久了,心里便渐渐地滋生出了前往江南古镇的向往。不知多少次网上的流涟,多少次电视画面的惊鸿一瞥,多少次梦中的期待,像是暗合了生命的脉络,随着世事的磨练,越发地对江南古镇向往。去年的世博之游,终于了却了我长年来的这般神往与情愫。
  八月初的上海,天气异常地炎热,即便是阴天,天还是闷热闷热地,以至于让我们觉得空气都是凝固的,呼吸都是炽热的。因是世博游的正热当口,上海周边游很是火,自然江南古镇也位列其中。也许,只要去过上海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这座现代化的国际都市是那般地声色繁华,却也会让人无声地体会到那种局促与压抑,以至于在“上海体育馆旅游集散中心”售票时,不知该去何处,最后,还是敌不过那魂牵梦绕的江南古镇梦,选择了离上海较近的一处江南古镇——朱家角一日游。
  车子一驶出上海市区,一路上视野慢慢开阔起来。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后,我看到了成片成片的荷花塘。再不久,我的脚就已经站在了朱家角的入口处。眼及所处,小桥、流水、人家、小摇船、白墙青瓦,好一副江南山水画,那种在古诗词中久违的景象仿佛展露在眼前,恰如“送人游吴”中的景象:“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苏州如是,朱家角也如是。
  导游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朱家角自助一日游的票,上面清楚地显示我们这个团往返坐车时间,凭票可参加的景点:大清邮局、童天和药号、全华水彩艺术馆、手工艺馆、课植园、城隍庙、圆津禅院。 
  拿着小镇入口处免费发放的导游图,背上背包,拎着数码相机,伴着明媚的阳光,我们慢慢的走进了这幅温婉的江南画卷中。朱家角历史悠久,比周庄还早700多年。明清时期,因水运方便,商业日盛,逐渐形成集镇,至明万历年间遂成繁荣大镇。清代以后,成为青浦县西部的贸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业之盛已列青浦县之首,为周围四乡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米市与布业曾经风盛一时。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朱家角于1991年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后,它的开发与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后来,在2002年,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亲笔提写了“江南古镇朱家角”,使得朱家角走进了世人的视野中,尤其是深得老外和影视界的青睐。据导游介绍,在朱家角曾经有过几家影视公司同时开拍片子的记录,因而也有“沪郊好莱坞”之誉。
  世博光影下的朱家角,出乎意料地没有想像中的游人如织,这与我们两天之后的周庄游相比,显得更像是十足的江南水乡。从喧闹繁华的上海市区到静谧的古镇,竟是有了种世外桃源的穿越。放眼望去,青砖灰瓦,碧水相连,河道纵横,水网相连,临水楼阁,有敞篷摇船悠然而过。古老的青石板上,来往地是神情悠然的游人,还有些许淳朴安闲地当地居民。浅浅的小河静静地流淌在枕水人家之间,街道并不宽,两旁商铺林立,都是些古朴的阁楼,一点也不张扬。木制的窗棂和雕花,还有许多明清时代的老房子,斑驳的木门,被光阴打磨得退色的木头拼墙,说不尽的古韵古风。当人置身其中,心是静地,安然地。
  从入口处前行不远,便看到了第一座小石桥——涌泉桥。河道不宽,入得桥面上,顺河前望,婉延交错。河里来往着几只敞蓬帘的小船,船的内侧摆有相对的两条木制长凳。有些讲究的船家上,不光挂着特色的花布帘和红灯笼,还摆放着一个木制的小矮桌,桌上摆放着一些江南炒货和水果,想必这是那些有着现代经商意识的船家特色服务吧。
  过河下桥,我们来到了“上海全华水彩艺术馆”。进得馆内,迂回古朴的走廊,每入得一室,墙面上挂满了已经装帧好的水彩画。单说馆的房间结构,就已经独具文艺气息,顺着一间一间的画室而进,到了后院,你会惊讶于还有个小二楼的画室展楼。楼下走廊处,种植着两组高高的竹子,还摆放着一组供人休息,很有艺术味儿的石桌椅,桌椅下铺着一层大小不一,圆润光滑的河卵石。踩着木制的楼梯小心而上,你就会看到一组组顶尖的水彩画。或是空灵,或是古朴,或是高雅,不管是人物画,还是风景画,都是惟妙惟肖。我们一边看,一边啧啧赞叹,女儿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说:“真是栩栩如生呀!太美了!”。我们从馆的左侧走廊而进,右侧返回时,走廊的两边,右侧的画室,挂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知名或不知名的画家水彩画作品。其中还有独立的主题画展,一个是青少年水彩画展,一个是关于朱家角的主题水彩画比赛展。流涟在画的世界,不知不觉呆了两个小时。
  稍拐弯前行不远, 我们就到了“课植园”。园名来自于“课读之余,不忘耕植”,原来的园主是一位喜好诗文的捐官,名叫马文卿,因此,这座园林也称马家花园。据说,自民国元年开始兴建这座园林,停停建建前后历时15年之久,花银30余万元,直到马文卿去世时,该园还未全部建成,但也颇具规模,占地近百亩。入得园中,游人必会惊叹它的宏大与精巧,布局精巧的亭台楼榭、怪石假山、水池戏台、石碑长廊、古树名木,应有尽有。园中不仅有上等气派的宴客厅和正厅,还有一戏楼。这戏楼居于园林后院,游人必得在园林亭台与小路假山曲径通幽之处,赫然发现了这两层的戏楼。戏楼前有许多听戏的家当,楼前则有几处看戏的亭台。亭台立于荷花池中,盛夏时节,便越发地显出了亭台构建的巧妙。我不住地猜想那位马文卿,应该不仅是位有涵养的文人,而且还应该是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出得“课植园”外,往河对岸看,河对面的人家近在咫尺,一切却在安祥中。虽然游客多了起来,却依然显得那么古朴宁静。粉墙黛瓦的老民宅,沿着小河依次排开。路边不时有几个买水产的阿婆,水产多是小鱼类,而且大多是论袋和论盆买。在水边的树冠下,偶见当地的阿婆和大爷在树下乘凉聊天,在几处阁楼前,还有些游人悠闲地坐在岸边的木凳上,喝着当地阿婆阿嫂们沏的茶,嘴里嚼着朱家角特色的煮青豆。街道上的商铺并没有传来叫买声,他们只是静静地等待游人的问询,用不急不慢地语调回应着游人的好奇与买卖,时间在这里慢慢缓落下来,我静静地边走边看。
  时近中午,我们准备前往导游介绍的北大街吃饭。经过永安桥,路过“翰林匾额博物馆”,远远就看到了被称为第一石拱桥的“放生桥”。据说在以前,人们经常会在这座桥上放一些生鱼虾之类的,因得此名。桥边有不少买小鱼小乌龟的商贩,我听得一游人说,“如今这些小商贩,就是游客们买下他们的小鱼小乌龟放生后,他们再到河里捕获回来,卖给游客”。我听说后,便没了放生的冲动,只是站在桥上,悄然地看着那些小年青们跑来跑去地寻找放生的最佳位置,他们的脸上分明镌刻着欣喜与欢心。
  “放生桥”旁有一座网友们传说已久的“阿婆茶楼”,茶楼内坐满了慕名而来的游客。茶楼大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分上下两层临江而建,此处无疑是欣赏古镇风景最好的地点之一。靛青的茶碗,满楼的茶香,再叫上几碟腌菜、煮青豆之类的小吃,旁边是碧波的江水,当地渔民的摇橹声,对面是小桥流水人家,好一副活色活香的江南水乡画。据说,当年江总书记游览朱家角时,也曾亲临阿婆茶楼。
  阳光高照,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我们就在“放生桥”附近找了家临河而建的小饭馆,走了进去。小饭馆里游人不少,一派热融融的景象。我和女儿点了一盘当地的绿色蔬菜,一盘当地豆腐,要了两只地道的清蒸河蟹,美美地吃了一顿。
  吃过饭后,沿着北大街往前走。也许是正当中午,游客明显的多了起来。北大街是朱家角最热闹也是最繁华的地方,沿街的小吃,各种特色小店铺,现代的工艺品,古朴的工艺品,江南特色的布衣店,还有具有文革气息的日用品店,一时,我有了种时空交错的幻觉。街边的小吃品种繁多,扎肉肥粽、红色大蹄膀、煮青豆、麦芽糖、酱菜、莲蓬、臭豆腐……香气四溢,令人垂涎三尺。看到这么多的好吃,我和女儿不禁懊恼起来,悔不该吃刚才的午饭。我们还是经不住美味的勾引,把能填进肚子里的小吃吃了个遍,能带走的美食买了些许。这是一条有着历史的明清老街,大部分商铺都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砖木结构的小楼,古老的街道和青石板路,锈迹斑斑的门把手,一切都在昭示着它的历史与厚重。北大街是喧闹的,远没有入口处的安然与宁静,一家挨着一家的商铺,声声吆喝,此起彼伏。街道不宽,最宽处不过三四米,最窄处也就两米左右,正好刚够两三人的通行,抬头望天空,蓝天恰似一条线高挂天空,因此又被称为“一线天”。
  擦肩而过的游客中,有不少穿江南风格的衣裙者。我想像着布衣的体贴,便信步走进了一家特色布衣店。店主是个高挑的女孩儿,她着一身深蓝色碎花长裙,干净而又纯粹。成捆成捆地土布安放在店面内一侧,四周的房体上错落有致地挂着一些手工布衣裙,中国红、翡翠绿、藏青兰、明橙黄、珊瑚红、宝石蓝……总之都是些民族风很浓的色彩。它们是那么地朴素,那么地雅致,让我心动起来。女孩儿淡淡地询问和介绍,似乎我是一名远道而来的客人。她并不问我喜欢那件,也不像别的商贩一样热情地推销自己的商品,只是平和地介绍商铺里布品的来处,细细地介绍每一件经她手工缝制的衣裙和风格。那些衣裙发着柔和地光,像是在等待与它们心灵契合的主人,我拿起一件墨水兰的小花裙,就再也没放下。
  热闹的北大街,折折转转,甚是挺远。到了“廊桥”不远,就看到了“手工艺馆”。此时,正是游人多的时候,馆内正举办郭爱和三彩艺术作品上海专题展。 色泽丰富,光彩亮丽,层次分明的陶瓷艺术品,将我国的陶瓷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恰逢郭大师正在馆内现场制作,还有他的几个学生都在馆内,女儿兴致勃勃地听着女学生的介绍,忍不住地用手去触摸。
  过了“廊桥”,就会看到“圆津禅院”和“城隍庙”。对于在山西长大的人来说,寺院和庙宇是最为熟悉不过的场景,几乎是经济差不多点的北方小镇和县城,都会有供奉的庙宇和寺庙,在这个江南小镇上,我也见到了似曾相识的它们。只是地处江南的庙宇都天生俱有江南气质,小而精巧。“圆津禅院”和“城隍庙”里来往的香客不多,但“圆津禅院”和“城隍庙”里的几丛“许愿竹”与“祈祷树”上都挂满了承载祝福的红布条,想必平时它的香火还是挺旺的。
  沿街而上,游人越来越少,但是我们看到了不少当地的阿婆们在门外的木凳上晒太阳。此时,太阳已经西斜,暖暖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在她们的身上,远远地望去,就似笼罩着一层金色的光芒。从小巷里穿行,偶见有晾晒的衣服在风中摇曳。我们路过一个民居的侧道口处,就来到了小河边。河边有五六个台阶,顺台阶而下,你就会看到一个个真正的原生态枕水人家。掩映在绿树旁的白墙青瓦,串串红灯笼,美极了。近距离地来到河边,发现有很多田螺附生在河岸边上,青绿色的水下还有不少小鱼游来游去。我们蹲下来,细细地瞅着那些鲜活的水产动物。隔了一会儿,就有一个阿婆过来洗衣服。这时,又来了一位中年男子过来投洗墩布,互相打着招呼。我看着她们就在一个小小的河道口,也不分上下游,如此自然地进行清洗,我有些吃惊和疑惑,这河水干净吗?如此往复的清洗不会污染河道吗?大概水乡人家世代都是如此生活的吧……
  越往巷子里深走,小镇越宁静。走在陌生的巷道里,手里拿着那份导游图,我们顺河而上,来到了“大清邮局”。它是上海地区最早的邮政机构,始建于1903年,是当时上海十三家主要邮站之一,历经了百年的风霜之后,“朱家角大清邮局遗址”是目前上海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清朝邮局遗址。邮局门口有一尊老旧的邮筒,邮筒的支柱上还缠绕着一条浮雕龙。掀开蓝布门帘,邮局内墙上挂放着清朝时期的慈禧太后照片和反映当时居民生活的图片。这是一座红砖灰瓦的小楼,被岁月侵蚀得墙体斑驳。曾经商贾云集的朱家角,想必通过这个大清邮局,给来往于小镇上的人捎去了多少家书和祝福。
  太阳西沉,也该是我们离开小镇的时候了。在落日的余晖中,朱家角平添了几许沧桑和神秘。朱家角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间老屋,每一处阁楼,每一只乌篷船,都保存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承载着一段段过往的历史,都是说不清、道不明地迷离。  
  看不尽的小桥流水,数不清的枕水人家,浓浓深深,延绵不绝。我呆呆地看一盏盏红灯笼挂在飞檐翘角的楼尖,心生幻觉,一时竟不知自己是在几百年前的江南小镇,还是在今天的江南古镇。眼眶竟然有些潮湿,唯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不由我又想起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已邀请:

xing1311774 - 一场空白

赞来自:

这篇写的是江南的景色?真不错哎

自由梦想 - 修炼一途,乃窃阴阳,夺造化,转涅槃,握生死,掌轮回。 武之极,破苍穹,动乾坤!

赞来自:

嗯,的确写的不错哎!!!!!!!!!!!

天才 - 颤抖吧,蝼蚁们~

赞来自:

写景状物是你的强项,游记写的很不错哦= =另外,我个人希望在游记中看到更有深度的东西,比如说: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希望看到更多的是风景背后的故事= =而不是空洞的风景

流沐璃姩 - 如 静。

赞来自:

由景到心也是需要历程的,加油..

要点评作文请先登录注册